• 新增广告位
    • 十年调控:看政策如何一路出 房价如何一路涨
    • 资讯类型:楼市要闻  /  发布时间:2013-03-16  /  浏览:1159 次  /  

      2003-2013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政府对房地产密集调控的十年。

      从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始,到2013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共计出台70余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财税、土地、行政四个方面,政策出台之多、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121文件”首开调控先河,开发商集体反弹

      十年调控 镜头1

      2003年6月13日下午3点,潘石屹回到办公室,拿起办公桌上文件,紧急召开公司会议。公司常务总裁一字不落地大声朗读,读一段讨论一段。接下来的48小时,公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潘石屹彻夜失眠。他形容那感觉“就像正在进行足球比赛,裁判突然吹停比赛说,改排球比赛了,球再不能落地了,落地就算犯规”。

      这一幕源于8天前央行制定的“121号文件”,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

      这一今天看来极为平淡的调控文件,在当时让开发商如临大敌。因为它是中央首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

      开发商集体反对“121号文件”

      任志强随后通过媒体炮轰“121号文件”,他认为“121号文件”如果严格执行,将使整个经济形势都受到影响,许多房企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银行也将冒着大量贷款无法回收,造成呆账死账的风险。

      全国各地的开发商通过开会、发言、撰文等方式,旗帜鲜明地集体反对“121号文件”,北京的开发商们甚至以建立房地产联席会议制度来“集体救市”。

      各地银行因此迟迟未出台调控细则,所有开发商都无法理解,从1998年至2002年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升温期,政策大多以“规范、鼓励、支持、优惠”为主,央行此番为何突然祭出如此厉政打击楼市。

      而在当时,一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流露出调控逻辑。报告指出,中国房地产此前连续几年的消费增长率高于G D P两倍以上,房价持续超出了消费者承受能力,商品房积压持续增加。这一背景促成了2003年以来各类降温政策的加速出台。

      18号文件出台,推翻“121文件”

      专家们解读,央行彼时出台“1 2 1号文件”,是意识到始于1998年的房地产信贷已给尚不完善的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2002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二成多,而在2003年上半年,这个势头仍在加速上扬。

      央行表示,“121号文件”的出台是为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保障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抑制房产投资过热倾向,防范银行信贷风险,保持金融持续稳定。

      但当时房地产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多数开发商实力偏弱、抗风险能力较差,“121号文件”对大多数开发商无疑是致命打击。因此,在“121号文件”遭遇开发商集体反弹后,对房地产市场并无太多实质影响。因为在相应的地方具体细则尚未出台之前,国务院便于9月18号出台了“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再次明确支持房地产的发展。

      也就是说,121文件在引起开发商3个月的反弹和恐慌之后,戏剧性地被架空夭折。借着“18号文件”的鼓励,中国房地产步入飞速发展轨道。

     

      土地招拍挂8·31大限,“地王”从此全国涌现

      十年调控 镜头2

      一向以高傲倔强示人的任志强首次承认自己失败,是在土地市场的争夺战中。2010年3月15日,经过84轮的激烈竞价,大望京1号地被远洋地产旗下子公司以40 .8亿元夺得,楼面价高达27529元/平方米。任志强所在的华远地产在对这块地的竞争中落败,被潘石屹讥讽为“花钱买丢人”。

      潘石屹对这一“地王”做过一番测算,结论是:销售单价45000元/平方米,才可以有10 %的利润。此前,他劝任志强不要去参加拍卖,争不过国字头的公司,而任志强一意孤行,缴了几亿元的保证金去了。

      8·31终结土地协议出让

      这只是近十年来“地王”之争的冰山一角,矛头指向了2004年3月出台的“71号令”。此令要求自当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土地一律都要公开竞价出让,这就是此后开发商们在面对高房价骂声时搬出来做挡箭牌的“8·31大限”。

      继2003年7月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政策出台后,2004年的“8·31大限”,终结了之前延续21年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自此土地出让只有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

      自此,资金实力成为开发商获取土地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些资金实力偏弱的开发商因无力拿地而折戟江湖,一些热门地块在多家抢夺之下成为创造新高价的“地王”,这一当时被业界解读为中央从土地供给上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杀手锏,逐渐被指为推高地价继而垫高房价的元凶。

      当年的数据很快就有了反映———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持续增长的同时,地价和商品房价格双双走高,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了19.9%,商品房价格同比增长了15.2%。

      著名地产评论人袁一泓认为,招拍挂制度客观上唤醒了土地商品属性,而之前协议出让的弊端显而易见,最为人诟病的,是它为利益相关方的土地寻租提供了方便之门。但在开发商任志强说来,土地协议出让,是个别或少数官员拿零头,购房者拿大头,招拍挂出让,是地方政府全部拿走,成本由购房者支付。

      飞涨的地价无法遏制房价

      从市场此前已步入疯狂局面的角度,“8·31大限”又得到业界某种理解,2003至2004年的急速增长中,原先大量潜在的问题随着楼市的火爆而集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主导的“圈地热”和日渐增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由此使得2004年的政策不得不集中到调控“地根”和“银根”两方面来。但这波调控并未给市场带来明显触动,反而带来新的问题———飞涨的地价令房价无法遏止。

      地价房价像断线风筝一样失控飞涨的深圳,试图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来改变这一饱受批评的局面。2009年12月1日施行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规定城市更新项目,应当与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或补签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重新公开默许了协议出让土地。这被不少深圳业内人士称为深圳的“土地解放运动”,被业界解读为土地“协议出让”的恢复。

      营业税新政,交易环节开始征税

      十年调控 镜头3

      2005年6月1日深夜,刚刚在深圳中介行业站稳脚跟的赵子群意气风发,3天前26岁的他带领住宅组6个同事,签下4个意向成交单,同事们正喝酒庆祝。但两个电话把他的心情拖入冰窖,都是客户打来要求退定金的,因当天刚开始执行营业税新政,一套120万元的房子,瞬间多出6 .6万元的交易成本,而这一数额已超过当时这些卖房者1年的利润。

      很多满怀激情刚入行的地产中介被迫离职。当年深圳的数据显示,6、7、8月二手房成交量较前一季度腰斩一半有余。

      征税令全国二手房交易骤减

      翻开2005年6月、7月的各大报纸,二手房交易骤然减少成为普遍的新闻,上海、北京、福州、青岛、济南二手房交易量下挫近30%。福州一家媒体的报道更为惨烈,当年第二季度的二手房业务交易下滑七成,小中介迎来倒闭潮。

      按照当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当期未满2年的住宅流入二手住宅市场的比例约为40%,未满两年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的举措大大增加了购买方的成本,一套100万元的房产,在当年6月1日之后交易要多付出约5 .5万元的营业税。

      调控中的税务杠杆由此启动

      但8年后的今天,已是珠三角某知名二手中介高管的赵子群,再回顾20 0 5年营业税新政,感觉不算严厉,“就那么小挠一下”。

      因为随后的房地产调控,在税费一块不断加码:2006年6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宣布将原定2年的征收期限延长至5年;虽然2008年12月30日,国税总局再次规定: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但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又决定: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2012年3月1日又开始实施二手房交易差额征收20%个人所得税……

      利用税收杠杆,压缩投资者在房地产中获得的利润,达到抑制炒卖炒买、投机楼市的目的,是十年调控中的一个主要思路。

      这一方式对控制房价的效果难以判定,但购房者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是购房成本的增加,现在一套不满5年的二手房交易所需缴纳的税费平均占到了总价的10%左右。

      当年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撰文分析指出,税收征管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解决中国的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结构矛盾方面,财税政策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事与愿违,在快速上涨的房价面前,单单一个二手房的营业税显然无法起到遏制房价上涨的趋势。

     

      “90/70”设限,成都开发商炸楼重建

      十年调控 镜头4

      2006年9月下旬,四川成都城东建设路某楼盘施工现场,两栋已封顶遮盖绿色施工纱网的楼体,在周边居民惊讶的眼神注视下,在两声短暂沉闷的爆炸声后倒地,腾起一片烟尘。

      位于成都核心区域的该楼盘原本规划是一个以10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为主的高层电梯项目,但在开发商修建了四五层后,出了“90/70新政”,他们只得忍痛将这两栋半成品楼炸掉,随后建起了两栋以90平米以下户型为主的“青年公寓”。该项目负责人随后解释炸掉两栋楼的原因时说“长痛不如短痛”,虽然当初的炸楼之举给公司带来了数千万的经济损失,但随后火爆的销售证实了炸楼的正确性。

      这只是“90/70新政”后,见诸报端的一个极端案例。当时开发商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摇起“青年置业”大旗,你推“青年社区”,我推“大社区两房”;你推“精装两房”,我推“60- 70- 80面积全系列”。

      事实上,在地方细则没有出台前,上海市房地局已暂停了项目施工许可证的发放,这让许多沪上开发商“晚上睡不着”。当年的同期市场上杭州、广州等地上市供应的产品中,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迅速占据六成以上的比例。

      新政变味,“90/70”受抱怨

      随后面对市场的变化,“90/70新政”开始变味,开发商已开始打“擦边球”。把相邻的两套小户型设计成一套大户型,把大露台、大阳台、空中花园简单围合即成房间,且最多只算一半面积。比如89平米的三房二厅房型,封露台后,摇身变成110平米的四房。比如两套相邻的70多平方米户型,拼在一起卖就成了140多平方米的大户型。

      这些畸形的户型直到现在还在市面上以“高拓展率”、“赠送面积大”、“双拼户型”等营销词汇出现,困扰着购房者,尤其双拼户型到了2010年又遭遇“限购令”,如非深户籍居民限购一套住房,而看中的一套房子又是实际上有两个房产证的“双拼”,咋办?开发商和购房者双双挠头,要么又重新拆开卖,要么再找个假名额买……

      两年后,“90/70”悄然退市

      “90/70”这一政策行政干预力度偏大,尤其是被指责为不合理的“一刀切”。王石在2008年底评价:“我们不需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挽救,但是我们需要有公平的待遇,我们需要有一些比较不扭曲的政策。”任志强也说:“规定70%住房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没有任何道理,企业的经营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有不同的选择做出不同的房子,政府要求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鞋。”

      到2008年下半年,上海、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在土地招拍挂操作中,取消了单体项目70%以上建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硬性要求,改为全市总量控制,开发商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如何?不能再监督单个项目之后,这个比例就只能看官方公不公布、怎么公布数据了。

     

      “9·27”新政立竿见影,降价声里涌现断供潮

      十年调控 镜头5

      2008年7月22日,在这本该如期偿还房贷的日子,碧水龙庭二期业主李君(化名)却选择了与其他67位业主一起,向按揭贷款银行递交了一份《房贷偿还风险提示函》。在房价缩水比例远远超过首付款之后,他们集体断供了。猝不及防,却又合乎情境。

      这份函件中充满了李君们复杂的情绪:愤怒、忐忑、茫然、不解。无处可宣泄情绪,他们选择将矛头对准银行和开发商。彼时深圳掀起断供潮,在各个降价楼盘的销售现场,聚集着大量因房价大降沦为负资产的业主,以各种理由维权、抗议,以自身信用为赌注声称要断供。

      而这一切,缘于此前的一轮房价疯涨,以及当年9月27日降临的调控风暴。

      全民炒房令央行终出重拳

      时间倒回至一年前。经过2007年上半年股市的一路狂奔,财富效应使得越来越多从股市获利的人群转向房地产市场。全民炒股,开始转向为全民炒房,房地产市场持续“高烧不退”。

      6月份,李君也投身到这波房地产最热的行情之中,成功在碧水龙庭“抢”得3套房,彼时碧水龙庭的均价在1.2万元/平方米。与李君一样奋不顾身地跻身购房大军的,还有成千上万个自住客、投资者、投机者。全国各地的一二手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五次加息仍然难降楼市高温,9月27日,央行终于重拳出击,规定购买二套房必须首付五成以上,利率上浮1 .1倍。同年12月,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补充通知,明确第二套房贷以家庭为单位。

      楼市风向逆转。当年12月,王石公开表示“楼市拐点已经出现”,与此同时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扛起降价大旗。次年3月,潘石屹抛出“百日剧变论”,市场预期降至冰点。与一手新盘降价“快跑”相伴相随,二手房价也开始“跳水”,主营二手房代理业务的中天置业、创辉租售、长河地产等地产中介相继爆发经营危机,甚至携款潜逃。

      深圳多个新盘价格出现“腰斩”

      高峰期购房的业主信心降至冰点。李君出手的碧水龙庭从120 0 0元/平方米直降至780 0元/平方米,前后仅一年时间,她买的3套房就缩水10 0万。但对更多购房者而言,20 0 7年底至20 0 8年底的时间里,房价全国大面积下跌,如深圳一些新盘集中的区域甚至出现价格“腰斩”,是近十年里最难得的购房机遇。

      可惜当时大多数购房者是“越跌越不敢买”,成交量一再跌入新低,除了对调控之下房价继续下跌的期盼以外,还因为时值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环境预期一片悲观。

      而今回头看,“9·27”新政开启通过差异化信贷方式调控楼市的首例,它所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来的楼价大幅度下跌,十年 以 来 ,仅 此 一 次 。而 央 行 在2007年屡次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密集地通过各种利率手段调控房地产金融市场也创下了各项历史之最。

     

      4万亿救市,“日光盘”再起

      十年调控 镜头6

      2008年12月,位于深圳南山区前海路上的中海阳光玫瑰园开盘。在某房企任职的林小姐接到开盘短信后去往现场,惊诧地看到许久未见的开盘盛况———排队抢房。排了几个小时还没被抽中进场选房,林小姐只好四处给业内任职的朋友打电话,希望能够找到开发商的相关负责人,却被告知开发商管理层已因为找关系的人太多被迫关机。

      最后,林小姐还是发挥了业内人士的优势,半闯半骗地过了现场保安这一关,买到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带装修单价逾万元。

      第二天,这次开盘以“日光盘再现”的标题出现在多家媒体报道中,开发商战战兢兢推出的170多套,半天宣告售罄。

      “4万亿”刺激,房价报复性反弹

      从地狱到天堂,从寒冬到热春,当时的开发商们用这些词语描述2008年底、2009年初的大逆转。“要买房赶快买,我们每个周六都会涨价,每次涨500-800元/平方米不等。”2009年3月,南山某楼盘营销经理直接对记者如此放言。

      而在此前的大半年,这家地产公司的资金链一度告急,该司负责人试图通过引入更多投资方,来延续项目的销售和开发;深圳楼市大面积调整,部分供应量较大的区房价腰斩,全市新盘价格平均跌幅一度达到30%,即便如此还是成交惨淡。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逆转?“4万亿砸进去,能不响吗?”当时业内专家时不时蹦出的这一句话,说的就是2008年底4万亿救市政策造成房地产市场的逆转,或者说报复性反弹。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出4万亿宏观经济刺激计划,尽管其中除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游牧居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外,并没有再提到房地产市场,但对于楼市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

      十年调控唯一一次“救市”

      时隔4年多,这一经济刺激政策仍备受争议。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当初的政策制定者,都在反复梳理这个庞大投资计划,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所带来的利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首次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时慌乱之下的急救政策,其功效旨在见效快,而非治根本。今年两会期间,即将卸任的国家总理温家宝再提这一政策,认为历史地看待“4万亿”在金融危机时的特殊作用很有必要。

      过去几年里,政府也曾多次否认4万亿投资流入楼市。

      曾经呼吁救楼市的叶檀认为这一观点“荒谬”。今年3月8日,叶檀发表《重看4万亿与房地产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给出相对积极的评价,她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太懂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不太懂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威力,而在金融危机祸延中国后,我们只能在恐慌中,以高强度的药进行自救。”

      这个诞生于经济恐慌,并非针对拯救惨淡的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最终意外而笃定地成为房地产市场一剂猛药。

      放在十年调控的历程中,它是唯一的一次“救市”。当然,这一点是政府断然不愿承认的。

     

      深圳半夜鸡叫出限购组合拳出击成史上最严

      十年调控 镜头7

      2010年10月1日,深圳秋季住房交易会现场,那些舍弃长假前来看房或卖房的人都懵了,没时间谈买卖,都在想该怎么办———前晚11点45分,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贴出了一纸“限购令”,深户限购两套住房;能够提供在深圳市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深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住房。

      那一年的秋交会,不少深圳楼盘颗粒无收,倒是有些脑筋转得快的惠州、东莞甚至香港开发商,立马打出“不限购”的旗号,兜着了些一时失了方向的买家。

      限购令相继出台,“房票”流行

      那个“十一黄金周”,厦门和上海也在北京、深圳之后出台了限购令,到2010年底,全国限购城市(包括全部范围限购的,以及部分区域限购的)达到27个,如今超过40个。

      一时间,购房资格成了稀缺资源,并被人们用戏谑而又无奈的语气称为“房票”。

      没有“房票”,有钱也买不了。于是众多声称被政策误伤的“刚需”,以及认为房价仍将见涨的投资客,想方设法弄“房票”。笨办法是赶紧补交社保,或者再拉一个家人过来交社保,交满一年即攒得一张“房票”;巧办法是花钱弄个假社保,或者干脆用他人或公司的名义买;更有极端的不惜动摇婚姻,通过离婚“释放”一个尚有购房资格的人,买了以后再复婚……

      限购加差别化信贷,效果明显

      “行政干预”、“违背市场经济”,不少业界人士如此给限购令定性,尤其担心一旦限购放松后势不可挡的反弹。

      经济学者陈淮则认为限购令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首先挤掉了大部分投机性需求;第二,改善了老百姓的价格预期;第三,维护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第四,给房地产企业以调整战略发展方向的缓冲。

      不可否认,限购通过直接打压需求从而达到控制房价的目标。以深圳为例,11月成交锐减了一半左右,去到23 .29万平方米、2 5 1 8套,价格从1 0月的21513元/平方米直降到11月的18061元/平方米。

      当然,2010年的楼市调控不仅仅是限购令纷纷出台,同时还有差别化信贷政策的力度不断增强。从1月7日国十一条出台要求 二 套 房 首 付 款 比 例 不 低 于40%,到4月17日国十条出台时,政策已经转变为首套房首付30%;二套首付50%,利率1 .1倍;三套以上可限贷。9月29日国务院重申国十条时,直接要求暂停三套以上贷款。

     

      “十二五”开局,1000万套保障房上马

      十年调控 镜头8

      保障房制度形成,建设加速快跑

      早在1998年房改之时,政府即已规划楼市格局为双轨制,即市场上70%的供应为保障房,其余30%为商品房。但不幸的是,这一设想从规划到开始实施,前后历时长达10年。直至2008年,缺席已久的保障房建设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彼时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部分就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意见指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但保障房建设真正开始加速“快跑”,始自2011年。

     土地及资金是保障房最大瓶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个影响全中国未来发展的规划纲领性文件中,保障房建设被列为重中之重。规划强调,未来五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这大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其中2011年全国就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比上年增长70%以上,创历年之最。

      保障房占比大增,在更大程度解决民生住房问题的同时,也将毫无疑问地催生楼市供应结构的革命性变化。但问题亦将如影随形。在保障房建设加速快跑的这几年,已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及资金则是最大瓶颈。

      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的年代,如何腾挪出大量土地支持保障房建设,是一大现实难题。与此同时,未解决盈利模式的保障房建设,如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而非政府部门唱“独角戏”,这一问题仍然无解。另外,在保障房建设选址、配套及质量问题饱受争议之时,保障房建成之后如何分配亦受社会诟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让保障房的理想照进现实,当下仍需求解。

      为避房产税,购房者曲线购房

      十年调控 镜头9

      虽在2010年先后三次出台限购限贷加限价,但这剂猛药的有效期实在太短,仅仅几个月后,到了2010年末,全国多个城市房价开始复苏,再现上涨势头,这让政策的制定部门国务院不得不再度出手调控楼市。

      不过,“新国八条”相比之前调控政策稍有所不同的是,除了继续收紧二套房首付、利率外,国务院还将在上海和重庆试点房产税,此举意味着征税方式从流通环节走向持有环节的改变。

      借身份证、假离婚只为避税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11年初,国务院将上海、重庆确定为房产税试点城市后,一时让在这里购房的改善型客户和投资客颇为头疼,不过他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应对方法。

      为了能投资房产,曾有温州投资客通过借用亲戚朋友身份证,再通过专门中介办理社保补缴业务,绞尽脑汁变身首套购房者,享受首付三成、贷款利率八五折的优惠。再私下签了一份协议,证明是这套房的实际所有人。

      因要征收房产税,当时两个城市多个社区论坛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如何规避房产税。“用名下无房的老人购房,然后转赠给子女,这样便不算‘新购’。比如,父母、岳父母一人买一套就有4套,转赠给我,无非一次性交一笔契税而已。”这是当时认为最稳妥的避税方式。甚至还有人建议,如果购买二手房,买家和卖家可以先假结婚再离婚,房子作为离婚财产分配给买家。

      税收杠杆首次试水房产调控

      从“新国八条”内容上看,无非是对2010年上一轮调控政策的重申及适度加码,如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至60%,利率上升为基准利率的1.1倍。相比之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八条”还加了一项内容显得非常特别,那就是开始在上海、重庆两地试点房产税,这也意味着国家除了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房价上涨外,还试图通过税收杠杆抑制各地出现的高房价。

      该举措出台伊始,很多民众对此寄予厚望,他们觉得房价应该要降了,或者认为此举肯定能打击投资客大范围囤房。

      但也有人持悲观观点,认为房产税在国内很难实施下去。任志强就表示,开征房产税没有道理,属于重复征收,评估难度大,不但不会降低房价,还会推高房价。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要征收房产税,就得对持有大量房源的利益集团开刀,否则要想使房价回归合理很难。对此,著名财经专家、现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表示,房产信息联网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主要是有些部门和地方存在信息按孤岛来控制的冲动和相关利益,配套改革就要冲破这种既得利益阻碍。

     

      为买房,假离婚变身真离婚

      十年调控 镜头10

      在某文化机构工作的小孟,最近冒出了和老公办理离婚的打算。目前拥有一套住房的她,为了儿子有个学位,打算出手再买一套带学位的二手房。“如果没有新政的出台,可能我们不会这么着急,赶上了,没办法。”小孟说,“新国五条”的出台,逼着她加快购房的计划。

      新国五条细则给楼市一个措手不及

      今年春节刚过,2月20日下午,温家宝主持召开任期内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简称“新国五条”。

      新政的出台犹如一颗炸弹,让还沉浸在去年业绩大丰收喜悦中的开发商们着实一惊。但很快,炸弹留下的硝烟味散去,因为他们发现,此次新国五条内容与之前政策内容基本无异。随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开发商们也多表示,不会因为新政策的出台而轻易改变推货计划。

      可是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一周左右后,国务院就颁布了新国五条实施细则,细则内容更加明确了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前后不到十天,“新国五条”细则的出台,彻底打消了一些开发商期待政策松动的幻想,不得不以价换量,快速出货。3月初,深圳部分楼盘就选择提前开盘入市,只为在地方政府细则出台前完成过户交易。

     新政手段不新,旨在加强力度

      此外,新政内容中,对于二手房交易显得更加严厉,要求持有房屋的人,交易时个人所得税将按照房屋所得的20%收取,这相比原来总价1%的费用来说,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业内专家解读称,虽然新国五条与此前的“新国八条”相比,此次中央并未提出更新的调控手段,但这一信号的意义在于,强调楼市政策“高压期”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在保障房方面,在政策实施后,为筹措保障房资金,财政部也与住建部已要求各地多渠道筹措公租房资金,发改委也放开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闸门”。

      目前,因新政规定严厉,很多夫妻已到民政机构办理离婚手续,只为新政落地后,多一个购房的名额。限购城市是否会增加,房产税试点是否会普及开,一切只能等待两会后。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肥东房产网 皖ICP备15003842号-2 地址:合肥市肥东县新城区龙泉西路碧桂园南门公交站牌对面
    金币充值热线:13866118152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866118152 13866118052
    网站客服QQ:272404524 375855011 361163236 肥东房产网旗下有多个房产微信交流群和QQ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eidongfangchan认证进入
    皖ICP备15003842号-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