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增广告位
    • 合肥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 资讯类型:肥东新闻  /  发布时间:2019-12-09  /  浏览:302 次  /  

    免费登记肥东地区房源信息,最快当天成交!挂牌热线:0551-67758111(同V)13866118152  

    依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安徽省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合肥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合肥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气象事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五年。在合肥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气象部门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目标,用新观念、新思维引领新发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扭住发展不放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气象核心业务升级;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气象服务新体系。“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合肥市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做出突出贡献,为“十三五”乃至未来十年合肥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全市已建成各类气象观测站256套,其中国家级气象站6套、六要素站52套、四要素站66套、雨量监测站52套、高速公路和国道交通气象监测站55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6套、GPS/MET水汽观测站5套、农田小气候仪5套、大气电场仪5套、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闪电定位仪1部、移动气象台1 套、巢湖水面综合观测平台1个,区域自动站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平均间距6.7公里,基本形成了立体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

    2.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建成合肥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CMA卫星数据广播接收和处理系统、精细化预报制作和质量检验系统等,初步形成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预报预测产品体系。城镇天气预报时效从5天延长到7天,中期预报时效延伸至10-15天,短时临近预报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3小时。开展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城市积水深度和积涝等级预报等。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9%以上,温度预报准确率达86%以上,主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前30分钟以上。

    3.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市、县(市)政府均印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政府权责清单。各级政府安排气象灾害防御专项资金,出台管理政策,加强对气象信息员的有效管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得到落实。在市气象局建设并投入使用合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与应急、农业、公安、民政、卫生、环保、国土、交通等部门在政务内网互联互通,实时发布自然灾害等预警信息。实现与农业、城建、国土、环保、交通、民政、水务等部门的资料汇交共享。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形成了稳定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逐步规范。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达100%。

    4.气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气象服务在全市防灾减灾“测、报、防、抗、救、援”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全程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以及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方式不断增加。开展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环巢湖全国自行车赛等专项服务等,城市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实现标准化。基本建成以广播、电视、电话、报刊、网络等传统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

    5.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作为独立章节纳入《合肥市“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气象服务业统筹纳入《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在全省率先规范实施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公共设施防雷安全检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等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并实现由市向县(市)的有效延伸,气象信息进村(社区)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之间气象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6.基层气象台站环境逐步改善。统筹推进合肥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暨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工程、长丰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暨风云3号卫星接收主站工程、庐江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工程建设,以及巢湖市气象局业务平面综合改造等,加强全市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管理,严格建前审核,强化过程监管和责任考核追究机制,基层台站面貌和工作条件逐步改善。

    7.气象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府颁布《合肥市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市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合肥市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承接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公布市、县(市)气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权力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管理效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已取消的气象行政审批前置服务事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市气象局设立政策法规机构,组建市、县(市)两级气象行政执法队伍。落实市人大执法调研,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强化气象标准执行与应用,动态管理执行标准清单。加强气象科普和“六五”普法宣传,公众气象气象法治意识普遍增强。

    8.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巢湖气象局、巢湖市气象局、庐江县气象局先后划归合肥市气象局管理,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气象部门共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员31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 6 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8%,比“十一五”末提高7%;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达到68%,比“十一五”末提高10%。8人入选安徽省气象部门优秀业务科技人才,多人次获得全国质量优秀预报员、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在核心期刊等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人才队伍结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组织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合肥气象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明显不足,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水平较低,农业、生态和交通等气象观测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所需的新型气象观测装备还没有布点;气象预报现代化水平不高,本地化预报系统不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预报精细化和精准度还有待改进;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服务手段不够丰富,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不够完善;气象信息化水平不高、部门间互联互通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还不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支撑不足;气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省会城市气象事业应有的水平不相适应,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下的经费保障与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要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是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实现合肥气象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阶段;是借力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树立“省会规格、合肥特色”气象新形象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合肥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转型发展。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为合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合肥市气象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对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出新需求。“十三五”时期,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环巢湖、城市气象灾害脆弱区和部分山区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要求更高,对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要求更严,对各级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和水平提升需更加重视。

    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对气象保障能力提出新需求。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对气象保障能力提出了全天候、多手段、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新需求。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提高科学防御气象灾害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新时期气象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出新需求。打造“幸福合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公益性气象服务提出新要求。认真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基本职能,不断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将是“十三五”期间气象工作重中之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提出新需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强化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监测,做好污染防治,加强巢湖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和开发保护气象资源,为合肥打造光伏第一城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气象事业发展之中,顺应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新形势,拉高标杆,奋力赶超,全力打造与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等高对接、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流气象台站,加快实现“省会规格、合肥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在更高层次上开创合肥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服务引领。紧密围绕合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加快合肥都市圈发展战略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跨越发展。建立市县两级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依靠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推进合肥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

    转变方式,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合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发挥气象部门潜力,以全新视角谋划和推动气象事业发展,逐步建立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统筹合作,协调推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实现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等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在全国提前、全省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全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全面达标,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3-5公里,晴雨气象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主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小时以上,短时临近预报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空间分辨率精细化到乡镇,智慧气象全面融入智慧合肥,部门间气象信息共享率达80%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保持在86%以上。博士硕士人数超过职工总人数的2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达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智能的感知、精准的预测、普惠的服务、科学的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合肥气象跻身国内省会城市气象部门先进行列。

    三、“十三五”合肥气象事业发展重大任务

    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指导,以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为核心,改革创新,精准发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与预报预测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气象综合业务能力与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与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实现合肥气象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一)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1.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开展城市内涝、风灾、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和致灾阈值分析,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提升城市内涝、重污染天气、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城乡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街道)、社区(村)建设。修订《合肥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强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利用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形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立体网络。提升对全市主要湖泊、河流、水库的防汛抗旱气象保障能力。提升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的气象服务能力。

    2.提升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针对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趋势,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人口、交通、产业布局等的气候承载力分析研究。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将其服务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服务合肥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开展短时强降水、面雨量等精细化预报服务。针对气候服务敏感区域和领域,建立气候对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等影响评估模型。依托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以及打造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等,做好气候变化对全市能源、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二)提升现代气象综合业务能力

    1.提升气象综合观测能力。进一步提升以观测自动化为基础、数据一体化为手段、提高数据可用率为核心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业务能力。统筹协调各部门、行业气象监测相关站点建设并纳入统一规划。加强城市下穿桥、低洼易涝处的降雨量监测,提升城市积涝监测能力。加强高速公路、省道团雾观测,提升交通气象观测水平。加强巢湖风浪监测,开展湖面浪高预报预警,提升巢湖防汛抗洪抢险气象保障能力。

    2.提升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建立完备的数值模式释用系统和多气象要素的短临预报系统,实现全市1-3公里分辨率、逐小时间隔、多要素的精细化预报产品,持续提升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重大灾害性、转折性、极端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对接国家气象“金云”工程,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合肥智慧气象大数据中心。升级通讯网络,实现省、市、县(市)100MPS互联。优化现有数据采集、传递和应用模式,实现数据应用由传统的低效率、零散性处理方式向高效率、集约化方式转变,增强信息网络系统对观测、预报、服务、科研、管理的基础支撑能力。

    4.提高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各类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实现全网实时监控、逐级数据交换、故障自动报警、故障处理追踪和远程控制功能。完善市到省、市到县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全面提升观测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可用性和实时共享水平。

    (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1.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村进社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改进服务提供方式,推进气象服务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扩大服务覆盖面。规范政府购买气象服务项目实施,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行业规范,加强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绩效管理。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构建智慧型公共气象普惠服务体系。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基于位置服务、智能定向技术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建设,建立红色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和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

    2.强化重点领域气象服务。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针对关键农时季节和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土壤墒情监测、作物苗情监测、产量预估服务。加强部门合作,进一步优化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模型,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与城市防洪、国土、体育、旅游部门联合开展城市积涝、地质灾害、体育气象和旅游气象服务。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为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高危行业等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

    3.加强气象资料汇交共享。将合肥气象资料纳入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地面气象要素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气象雷达及卫星资料等公开实时查询。按照融入式发展理念,推动气象服务全面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将气象资料纳入合肥智慧城市共享平台,实现与水文、水利、城建、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的资料在一个平台上共享共用,以提高全社会气象服务信息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4.构建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放开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激发气象相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活力,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开放有序、竞争公平、监管到位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科研能力建设,研发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提升预报业务本地化订正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普查数据库,确定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建立灾损评估模型。提升农业气象试验技术推广能力及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强化气象人才支撑能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气象人才队伍,引进、选拔一批在全省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全省首席预报员、业务科技带头人和中青年科技骨干。加强市县人才互动交流,建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为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继续合肥国家综合大气探测与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项目建设,建设合肥都市圈人工增雨基地、合肥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快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气象局和巢湖市气象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

    4.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城乡规划之中,规范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避免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为。持续开展人大执法检查,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

    (五)加强气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

    1.加快气象事业改革步伐。按照国家气象服务体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和气象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求,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强化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组织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活动。

    2.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行市、县、乡三级气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市场安全监管。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提高普法实效。

    3.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监督机制。推行气象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实现网上行政审批,确保权力运行公正、透明、规范、高效。实施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程序、优化流程、减少环节,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四、“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

    围绕合肥市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生态文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任务,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四大工程,即合肥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保障工程、合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工程、现代化气象基础设施保障工程。具体项目如下:

    (一)合肥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

    依托国家气象“金云”工程,利用智慧合肥信息基础设施和先进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打造合肥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融入合肥智慧城市体系之中,促进气象事业与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1.智能感知的气象监测系统

    建设合肥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二期工程。加快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加密建设,完善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系统,提升对小范围团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统筹规划全市区域自动站布局,在重点区域(商业人口密集处、城市下凹式立交桥附近、低洼易涝点等)加密建设雨量监测等气象要素站点,提升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合肥城市大气环境及温室气体立体观测网,布设风廓线、激光雷达、浊度仪、微波辐射计和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形成综合遥感立体观测体系。建设包括移动应急观测系统、移动双偏振天气雷达等在内的移动气象观测和应急保障系统,以提高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2.精细准确的气象预报系统

    建设4G(5G)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远程预报会商系统,形成无缝隙、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强化省市县一体化预报服务业务平台的应用,全面提升精细化预报精准度。建设短临预报预警监控平台,以国内外先进数值预报为基础,利用智慧气象大数据资源,加强短临预报和预警能力建设,优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发布业务分工和流程,全面提升预警时效。建设专业专项气象预报平台,重点提升强对流、暴雨、大雾(团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以应对城市积涝、生态环境、交通安全等各类需求。

    3.智能普惠的气象服务系统

    升级公众气象服务系统,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到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决策气象服务能力。优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系统,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构建全媒体气象服务网络,开发交互式的智能气象服务终端。

    4.快速高效的应急保障系统

    升级合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完善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收集交流制度。优化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对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进行一键式自动推送。增加小区广播、电视频道插播、北斗卫星通讯、信息反馈评估等功能模块,解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监控系统,实现对预警信息及时反馈、评估、处置等。

    (二)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保障工程

    服务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发挥气象在防汛抗旱、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旅游、水上交通、渔业生产等领域的保障作用,建设巢湖综合治理气象监测系统、巢湖综合治理气象服务系统。

    1.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监测系统

    建设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监测系统,包括风浪自动监测站、水上交通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旅游气象站、水产养殖气象观测站、水面综合观测平台、移动观测系统、实景观测系统等,所有观测数据实时汇入智慧气象大数据中心,开展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2.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服务系统

    建设巢湖生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推送由监测系统分析研究形成的多要素生态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建设巢湖防汛抗旱、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及水资源利用气象业务综合保障系统,组织开展短时强降水、面雨量预报及人工增雨补水作业等。建设环巢湖旅游、体育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平台,为环巢湖重大体育赛事和旅游观光提供智能化气象服务。

    (三)合肥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工程

    建设合肥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开展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科学试验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力争打造全国一流的农业气象观测、科研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1.现代农业气象观测基地

    在合肥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新址建设标准化的农气观测试验场,包括连栋温室大棚、智能仿真气候室、植物生理在线监测系统、农作物专家系统、蒸渗仪、农田小气候综合自动站、风传病害孢子捕捉仪、土壤水分自动站、移动遮雨棚及配套设施、渍涝试验池、水产气象试验场等,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主要农作物生长状况实景观测和相关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等。

    2.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系统

    打造合肥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平台,把试验基地监测、分析、研究的成果,通过APP终端、专家推广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准确评估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大宗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影响。开展合肥地区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

    (四)现代化气象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打造一批在全国气象部门有影响力的一流气象台站。

    1.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工程

    选址建设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提升合肥市气象现代化水平,提高气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服务的能力。

    (1)合肥大城市气象多灾种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主要实现综合气象观测技术支持功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功能、气象信息传输与处理功能、智慧气象大数据存储分发功能等。

    (2)合肥气象天文科普苑。包括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体验馆、气象档案馆、室外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

    (3)环巢湖气象服务中心。包括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服务中心、环巢湖体育赛事和旅游气象保障中心、巢湖水上交通和渔业生产专业气象服务中心等。

    (4)合肥都市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及飞机增雨保障基地。包括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标校观测场,及具备监测预警、条件分析、方案设计和效果评估等功能的业务平台和后勤保障支持系统等。

    2.县(市)级一流台站完善工程

    按照国家一流气象台站建设标准,实现县(市)级台站全面达标,夯实气象事业基础。推进县(市)级台站综合改造工程,重点完成肥东县气象局、肥西县气象局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提升巢湖市气象局、长丰县气象局、庐江县气象局整体实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统筹协调落实

    切实加强政府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对气象事业的统筹协调和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实力。

    (二)强化人才保障,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升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

    深化气象改革,完善布局科学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主体多元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权责分明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开放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与应急、农业、水务、国土、城建、交通、环保、卫生、教育、安监等部门间的合作,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御、城市安全运行、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联合协作。加强与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社会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四)完善法规体系,落实资金支持

    扎实推动气象工作法治化,提升全面依法履行气象职责的能力,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制约监督,全面推进气象政务公开,增强气象干部职工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快地方气象立法进程,强化标准化管理。明确落实中央和地方对各类气象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把各级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气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

    合肥市 “十三五” 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经费概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性质

    所属地区

    主要建设内容

    实施进度

    (年度)

    概算投资分配

    (万元)

    概算总投资 (万元)

    备注

    中央

    投资

    地方

    投资

    1

    合肥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

    新开工备选

    全市

    1.智能感知的气象监测系统,包括:合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二期工程;合肥城市大气环境及温室气体立体观测网;移动气象观测和应急保障系统。2.精细准确的气象预报系统,包括:4G(5G)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远程预报会商系统;短临预报预警监控平台;专业专项气象预报平台。3.智能普惠的气象服务系统,包括:公众气象服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智慧气象专业服务平台;全媒体气象服务网络;智能气象服务终端;4.合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017-2019

    1000

    3000

    4000

    根据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分级管理办法》,第1、3、4项由地方投资,第2项气象业务系统由中央投资

    2

    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保障工程

    新开工备选

    环巢湖

    1.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监测系统,包括:风浪自动监测站、水上交通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旅游气象站、水产养殖气象观测站、水面综合观测平台、移动观测系统、实景观测系统等。2.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服务系统,包括:巢湖生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巢湖防汛抗旱气象业务综合保障系统;环巢湖旅游气象服务系统;环巢湖体育气象保障系统等。

    2017-2019

    800

    3000

    3800

    根据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分级管理办法》,第1项由地方投资,第2项气象业务系统由中央投资

    3

    合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工程

    新开工

    经开区

    1.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农气观测试验场,包括:连栋温室大棚、智能仿真气候室、植物生理在线监测系统、农作物专家系统等;布设蒸渗仪、农田小气候综合自动站、风传病害孢子捕捉仪、土壤水分自动站、移动遮雨棚及配套设施,建设渍涝试验池、水产气象试验场等。2. 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包括:合肥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气象服务评估系统。

    2017-2018

    500

    2500

    3000

    第1项由地方投资,第2项气象业务系统由中央投资

    4

    现代化气象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谋划

    滨湖新区

    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工程,包括:合肥大城市气象多灾种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合肥气象天文科普苑;环巢湖气象服务中心,合肥都市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及飞机增雨保障基地。

    2017-2020

    14000

    14000

    28000

    根据省气象局、市政府合作协议,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1:1匹配

    总概算(万元)

    38800



    免费登记肥东地区房源信息,最快当天成交!挂牌热线:0551-67758111(同V)13866118152 

       QQ图片20191109200752_副本.jpg                                                                                           杨超编辑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肥东房产网 皖ICP备15003842号-2 地址:合肥市肥东县新城区龙泉西路碧桂园南门公交站牌对面
    金币充值热线:13866118152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866118152 13866118052
    网站客服QQ:272404524 375855011 361163236 肥东房产网旗下有多个房产微信交流群和QQ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eidongfangchan认证进入
    皖ICP备15003842号-2
    回顶部